江蘇省發改委工程中心——江蘇省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創新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該研究中心作為我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創新平臺,主要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具有市場價值的重要應用科研成果進行后續的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著力解決關鍵技術和裝備等瓶頸問題,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升級。研究中心將聚焦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及網絡安全等工業互聯網關鍵領域的工程技術需求,開發并研究具有產業化前景、適配中小企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通過技術孵化和轉化、典型應用場景的選擇和標準制定、企業及學校人才培養等方式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完善體制機制,整合學校、研究機構、龍頭企業,共同參與適配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工程化、產業化的項目研究,形成實質性的技術輻射;提升中小企業使用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解決實際需求的整體技術水平,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可復制、開放、標準化的產業服務實體。
江蘇省嵌入式軟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搭建校企合作科研平臺,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高學院技術創新能力。集中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載體及紐帶,以開發面向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嵌入式軟件產品,來帶動整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按照自主研發和與企業合作研發相結合的原則,將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為規模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并不斷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軟件新產品,推動本行業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積極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滿足嵌入式軟件行業的人才需求,為軟件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人才培訓。
江蘇省工業大數據與工業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工業大數據與工業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依托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軟件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方向、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引入百度人工智能技術、江蘇知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學院智慧工廠實踐平臺,與常州強大的制造能力相結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智能制造緊密結合,注重技術研究和工程化應用,參考“德國工業4.0”規劃,對接“中國制造2025”指南,把智能制造工程系統集成經驗嵌入到職業教育和工程教育領域,建成高職院校工業大數據與工業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成果轉化基地、高技術應用和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
常州市高端制造裝備智能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高端制造裝備智能化技術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微銑削加工的在線監測及刀具壽命的智能預測、精密加工切削顫振的監測及主動抑制技術和高端制造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的故障診斷與預測性維護等,最終目的是提升高端制造裝備的智能控制技術,進而提高產品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實驗室著力建立基于機器視覺與稀疏采樣機理的微銑削刀具磨損量的預測模型,揭示刀具磨損量與刀具動態圖像之間的映射關系,實現刀具壽命的預測;提出基于磁流變復合材料和主動控制理論的精密加工切削顫振的抑制方法,顯著提高精密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提出基于多物理場信號的高端制造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的預測性維護算法,減少反應性維護帶來的效率降低、經濟性較差的問題。
常州市大型塑料件智能化制造重點實驗室
大型塑料件智能化制造重點實驗室依托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網絡通訊技術等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將數字化材料成型加工與激光先進制造技術緊密相結合,注重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和系統集成,促進大型塑料件智能化制造,使實驗室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驗室緊跟我國新常態戰略經濟產業發展形勢,緊緊抓住區域經濟中建材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機遇,綜合應用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熱流道閥式注塑技術、激光加工技術和機器人智能化控制技術,解決市政大型塑料管件系列產品和汽車大型塑料件的成型加工技術難題,促進我市傳統注塑成型加工網絡化和智能化制造,推動建材、交通運輸和化工等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常州市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
學校與北京化工大學、北京自主可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可信計算實驗室,注重可信計算基礎理信論及應用研究,具備較強的研究實力和技術轉化能力,在可信計算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地位,是國內可信計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為實驗室領軍人,擁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信息處理和安全技術上有多個重大創造。 實驗室圍繞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領域,突出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針對計算機單體系的現狀提出主動度量免疫防御技術,研究可信計算3.0雙體系架構及信任傳遞理論模型,研究在整機設備業務系統計算運算的同時進行安全防護等。同時利用校內外的學科資源,積極聯合與集成電路制造有關的芯片、計算機、自動化等多個學科,進行多學科交叉配置人才,實現集成電路安全可信制造方面科學研究的創新。
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自動化及智能系統
“自動化及智能系統”科技創新團隊是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自動化研究所和電子研究所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主要研究基于云模型推理規則的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儀表設計與開發、面向智能制造的物聯網應用技術研究和基于機器視覺的伺服驅動系統設計。在自動化專業領域,將教學、科研與行業特色結合起來,努力為企業做好科技服務工作,將學術理論與技術技能結合起來,以課題研究促進專業隊伍、科研平臺建設,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教科研師資隊伍,產出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科技創新成果及專利成果。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工業網絡與工業大數據應用
團隊瞄準國家“十三五”重點支持領域---工業互聯網,依托“工業大數據與工業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江蘇省嵌入式軟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開展了無線傳感網移動數據采集、移動充電、大數據應用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多項成果發表在國內外知名期刊,并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團隊計劃在工業無線傳感網的異構節點多路徑路由、工業場景AGV 數據收集的容災協同機制、工業場景多維感知大數據的應用等方面加強研究,切實解決工業場景下異構傳感網的容災與可靠性、無線強干擾狀態下AGV 協同、工業大數據應用支撐及反饋等重大科技問題。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制造業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研究基地
制造業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研究基地集中圍繞國家尤其是江蘇發展戰略,聚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毓灿行葘W術骨干17人、校外兼職骨干10人,開展“精益管理與精益生產、兩化融合與工業互聯網、智能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等四個方向的學術研究。通過建設,使基地成為專業基礎扎實、研究方向穩定、學術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研究基地,使基地成為催生高端學術成果和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陣地,以及鏈接校內外產學研的學術前沿陣地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陣地。
江蘇高校優秀社科創新培育團隊——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研究
團隊依托系部重點專業群建設的制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中心、兩化融合技術研發與示范服務中心、中小企業信息化系統運維中心、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咨詢服務中心、網絡創業孵化中心等五大中心,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多種貼心服務。團隊先后承擔了11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的研究與實施,為30多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信息化技術與管理咨詢、第三方監理等服務。2011至2016年連續6年,與多家企業開展了12個批次的企業訂單培養。常年對中天集團、千紅制藥等上司公司和其他中小型企業的管理人員、營銷人員進行培訓,企業年平均培訓人員達到5000人次。2011年至2015年連續五年舉辦了五期教育部“ERP應用與實施”國內師資培訓,完成了對國內100多所高職院校160余名骨干教師的培訓,獲得了省教育廳授予的表彰,并對國內兄弟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江蘇省數字創意產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研究團隊
該團隊旨在對標數字創意產業鏈需求的人才能力素質,依托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發項目分方向推進數字創意人才培養,通過“以訓促學、以學促研、以研促教,以教促訓”的四段循環方式培養江蘇數字創意產業生產實踐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真正推動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并力圖在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方面有所貢獻。具體研究方向分為:基于數字內容原創研發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研究;基于數字內容策劃與創意設計的新時代文化創意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研究;基于數字產品運營與推廣的“互聯網+”時代營銷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研究。
江蘇省高職院校社科應用研究協同創新培育基地——江蘇省兩化融合應用研究協同創新基地
該基地旨在發揮江蘇制造業強省、一流學術專家資源、豐富的企業技術資源等優勢,在如今“互聯網 ++”時代,探索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基于互聯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驅動制造業產業變革將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特別在制造業領域,“互聯網 強調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加強企 業內外部、企業之間以及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化、網絡化發展,更多地發揮我國互聯網的比較優勢促進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的兩化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從而提升我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刂饕_展三個方面的研究:一是開展理論研究 ,從江蘇省兩化融合現狀入手,總結、提煉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策略與方法,形成可供企業推進兩化融合的案例;二是開展實踐創新 ,總結產教融合推進兩化融合人才培養成效,并在工業互聯網、精益管理、智能制造、兩化融合等方面有實踐創新與相關成果;三是開展資源建設 ,推進各類人員的數字化素養的養成與普及,形成一批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素養教育的平臺載體、教學資源與相關成果。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版權所有
校辦電話:0519-86338018 校辦傳真:0519-86338010 招生咨詢:0519-86338038/86338338 就業咨詢:0519-86338039
地址:中國江蘇常州科教城鳴新中路22號 郵編:213164
蘇ICP備11034123號-1 蘇公網安備 32041202001064號